泰山上有很多名胜古迹,来历颇为复杂,比如“回马岭”、“无字碑”泰的由来,至今莫衷一是。不过,细细考察一番有关历史,倒也颇有意思。回马岭位于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壶天阁之上,中天门之下,海拔800米,古名石关、瑞仙岩。这里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景色十分优美。现有石坊一座,额刻“回马岭”三字,东西崖勒刻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回马岭》诗三首,是泰山风景区著名景点。关于这“回马岭”之名的来历,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最主要的有三种说法。
三种说法
宋真宗赵恒回马说流传最广,与清乾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时在此赋诗题刻有关:“瞳日照紫芙蕖,石登盘行路转徐,传是真宗回马处,当年来为奠天书。”至今摩崖石刻仍保存完好。可是,从历史记录来看,宋真宗赵恒来泰山封禅并不是骑马上山的。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立于泰山脚下岱庙的《宋真宗封祀坛碑》中记述:“上乃乘轻舆,陟绝嗽,脐日观,出天门。”这里的登山是指攀盘道石阶,“轻舆”应是指山轿而不是马车,也就谈不上回马。明萧协中著《泰山小史》(1932年版)和1986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泰山导游》认为,“回马岭”之名是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骑马登封泰山时,至此山势高峻陡拔,马不能上而得名。还有人认为,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登封泰山时,在此回马,遗名“回马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