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馆

自然科学馆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自然科学生活化、趣味化,透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可使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气象信息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综合类专题 ›› 自然科学馆 ›› 气象信息 ›› 文章正文

霜冻古今谈

责任编辑:Winnie 发表时间:2014年01月13日 11:19 浏览次数:772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32631

“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
  我国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的诗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时节,秋虫鸣叫,繁霜出现,草木凋零的景象。
  因“严霜杀物”令“百工休”,所以霜早已被我国劳动人民及文人和科学家所关注。
  霜冻话古
  早在3000多年以前殷周时期,《易经》中就记有“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履霜坚冰阴始凝也。”2500年前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记有“九月肃霜”即农历九月气肃而凝霜;《诗经》中还说“魏风纠纠葛履可以履霜”,意思是微弱的北风寒凉则可出现霜。《礼记》中也有“秋常霜露”的记载。《五经通羲》中则更明确指出“寒气凝以为霜,霜从地升也。”这可算是最早对霜作出的科学的解释。《诗经历枢》记有“天霜树落叶而鸣雁南飞”的物候现象。屈原在《楚辞·远游》中也有“微霜降而下沦兮,悼芳草之先零”,指霜杀物的情况。在《山海经·中山经》、《淮南子》和《吕氏春秋》中都有关于霜的记载。
  朱子论霜
  《朱子语类》记载了我国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对霜的认识,他的认识更明确了“霜只露结成,雪只是雨凝成,古人说露是星月之气——不然。今高山上虽晴亦无霜露,只是自下蒸上。”
  朱子还说:“高山上无霜露却有雪,某常登云谷(山),晨起穿林薄中,并无露水沾衣,但见云霞在下如大洋……或问,高山无霜露其理如何?曰:上面气渐清风渐紧,”也就是说高处水汽少、凝结核少,而且风大。高山无霜露,近代气象科学的结论也是一致的,大家知道,空气的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7℃;而山的地表温度的垂直梯度比气温梯度要小,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一般不多于0.6℃。所以山地表面温度常高于或不低于气温,而且靠近地表面的空气辐射冷却后,因较重,而沿山坡下滑;加之朱子所论的理由,所以,高山常无霜露。
  霜露一气
  宋代邵雍的“霜露吟”诗云“天地有润泽,其降也瀼瀼,暖则为湛露,寒则为繁霜。为露方物悦,为霜万物伤。二物同一气,恩威何昭彰。”诗指出霜并非是露结成,而是二物同一气,都是水气凝成,凝成物为北则是露;若寒甚,水汽直接凝华为冰晶则是霜。由于冰面与水面的温度差异尤其饱和水汽压力的差异而对植物威恩差异悬珠(其机理见上期之《金秋时节话防霜》)。
  霜之功过
  霜杀物令百工休。人们对霜之过知之多矣,而谓霜也有功或说可以利用,人们可能是知之不多的。
  1500多年前的《齐民要术》辑2000多年前的《汜胜之书》中说:“芸苔足霜乃收,不足霜即涩”还记有“收越瓜欲饱霜,霜不饱则烂”。我国劳动人民在2000多年前就知道一些耐寒蔬菜需经霜,经霜而不涩。经霜而易贮。其实按现代科学来说,是低温有利于植物体内物质转化和糖份增加的缘故。1600年前,西晋陆机有诗云“疏茶苦菜生山田及泽中,得霜甜脆而美。”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的诗说霜使秋色更美。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在诗中也赞美霜后色愈浓“荒荒瘦日作秋晖,稍稍微喧破晓霏,只有江枫偏得意,夜摇霜水染红衣”。可见霜的出现可带来美景和好的旅游季节。
  《五代史·契丹传》中记载“刘仁恭据幽州,数出兵摘星岭攻契丹,每岁秋霜落则烧其野草。契丹马多饿死,即以良马赂仁恭,求市牧地,请听盟约,甚谨。”这是古代利用霜后草枯安排军事行动而取胜的典型战例。
  霜事杂录
  我国古代有不少关于霜冻的珍闻轶事的记载,例如《云仙杂记》中记有“鹅管山霜可染紫,白庶潭露能染红”。《金史·梁襄传》中记有“金莲川在重山之北,地积阴冷五谷不殖……气候殊异,中夏降霜,一日间寒暑交至……”
  在《元史·世祖本记》中还有“至元7年四月壬午檀州陨黑霜”的记载。元代陈子微“霜晴”一诗说:“旭日照箫晨,凄清不受尘。冷光明似雪,冬暖胜如春。红叶辉相照,黄花色愈新,南窗差可爱,曝背豁天真”。作者说霜后很天真地脱光了膀子在窗下晒太阳。
  当然就是现代所说的“霜后暖”的天气气候特点。
  知霜防霜
  古时有不少预报霜冻的经验,最典型者可算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求》
  中辑2000年前之《汜胜之述》所载“植禾夏至后八十九十日,常夜半候之天有霜。”又载“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唐代诗圣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与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写“北方有白雁,小而白,河北人谓之霜信”相一致。现在人们说“雁是带霜”,即雁南飞,见则霜将现。
  防霜的办法也是以《齐民要术》《汜胜之述》所载较全,指出“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贮恶草生粪”,以此在霜冻之前“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这就是人们今天还常用的熏烟防霜。还是此书中说“平明时分,两人持长索相对,各执一端,以概禾中去霜露,日出乃止。如此,禾稼五谷不伤矣。《刘子遇不遇篇》载有“秋霜被地而蔽者不伤。”这当然就是覆盖防霜了。
  洞庭果佳
  我国古代已知道利用水体的小气候效应安排种植业,可僻霜而且收成好。《文昌杂录》国子朱司业言:“南方柑桔虽多,然亦惧霜,每霜时亦不甚收。惟洞庭,霜虽多亦无所损。询彼人,云:‘洞庭四面皆水,水气上腾尤为僻霜。’所以,洞庭柑桔最佳,岁收不耗。”
  小议仅以上霜之史考足见我中华民族悠久科学文化,令吾等自豪。当今霜之知识,我国古代多已有之。而今后的发展更需吾辈努力。

上一篇: 什么是寒潮
下一篇: 霜与霜冻不是一回事
返回〖自然科学馆〗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