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物老师”学习

责任编辑:Ice 发表时间:2015年03月18日 10:40 浏览次数:1870
No.A65121

“仿一仿”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什么叫做“仿一仿”呢?古时候,人们看见鸟能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飞翔,就萌发了向鸟学飞的念头。看过电视剧《封神榜》的同学一定会记得那个雷震子吧,他就有一双肉翅,能随心所欲地飞翔,这正是人们想像鸟一样飞翔的美好愿望的体现。于是人们对鸟的飞行动作进行了模仿。人们开始设想在自己身上装两张能动的翅膀或装上一张特大的风筝,想利用风力将人送上天空,但都没有成功。后来,科学家对鸟类飞行的原理进行了反复研究,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实现了人类上天的愿望。

工程技术上的“盾构施工法”据说也是运用“仿一仿”的思路发明的。过去开掘地下隧道时一般都用“支护开掘法”。但一旦遇到土质松软的地方就困难重重。

一位工程师在一筹(chóu)莫展时,偶然发现有一只小虫正使劲地往坚硬的橡树皮里钻。工程师仔细一看,那只小虫是在硬壳的保护下往树皮里钻的。这位工程师想到了“仿一仿”,能不能模仿小虫钻洞的样子去开凿隧道呢?后来就逐步发明了“盾构施工法”,到现在,我们建造地铁、开凿越江隧道时,普遍使用这种“盾构施工法”。

这些生物成了人类的“老师”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许多。当然,我们不仅可以模仿生物,向生物“学习”,还应注意不要放过“学习”别的现象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数“老师”就在我们身边向我们点头微笑,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慧眼、一个智脑去发现它们,去“学习”它们。

日本有一位工程师看到一位清洁工人用玻璃刮去木板上的油漆,当玻璃的锋面变钝时,就再把玻璃敲碎,用新碴(chá)口接着刮。这位工程师模仿这个方法,设计了一种美工用刀,把薄长的钢片楔(xiē)入刀夹内,可根据需要把用钝了的部分掰掉,露出有新刀刃的刀子,这样使用起来方便多了。

当然,模仿不是照搬,而是从现象中寻找规律,模仿中有创造。下面两个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伽利略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到教堂去做礼拜。教徒们祈祷、唱诗十分虔诚,伽利略却觉得无聊,便东张西望。忽然,一盏悬挂在教堂半空的铜吊灯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见吊灯被门洞里进来的风吹得来回摆动。他看了好久,慢慢地发现了一个规律:不管吊灯摆的幅度大小,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都是相等的。回到家里,伽利略找来一根绳子,吊上一个重物,让它像教堂里的吊灯一样来回摆动。实验结果证明,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跟所吊物体的重量没有关系,而与摆长有关系,这就是摆的等时性定律。后来,有些能工巧匠运用这个定律制造出各种走时准确的机械摆钟。你想不到吧,我们使用的摆钟竟是向随风摇摆的吊灯“学”来的!

英国人邓禄普发明充气轮胎也是同样。有一次,他看到儿子骑着硬轮自行车在卵石道上颠簸行驶,非常危险。他想,能否做一种新的可以减少震动的轮胎呢?在花园里,他看到了浇水的橡皮管,脚踩上去很有弹性。于是,他运用这个原理,发明成功了充气轮胎。

我们少年儿重掌握了“仿一仿”的技法,就能在小创造、小发明中一显身手。如和田路小学的小朋友徐琛、贝明纲发明的防触电插座曾获世界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最佳奖。这件小发明的关键部件——四片活门的巧妙组合,就是受到工厂里恒温车间的双层玻璃窗的启发而设计出来的。再如和田路小学的小朋友张军发明的拔毛器,曾获全国小发明三等奖。他也是从爷爷的电动剃须刀的构造得到启发,才设计出来的。同学们,睁开你的双眼,在身边寻找值得自己模仿的事物吧!

亲,发现文中的错误不要不好意思告诉我们,纠错成功,你将获得50~200个金星币的奖励哦~ 我要纠错

声明:本内容为金星教育原创或整理,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以任何方式转载,违者必究!

返回〖人类的“老师”〗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