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D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六年级语文(上册) - 10 信息与生存—古诗二首

第1题

思考与交流。

1.读了这两首诗,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 《从军行》:秋日的黄昏,在萧瑟的风中,一个戍边战士孤独地坐在兀立的烽火台边,耳边是缭绕不去的《关山月》的曲子声,他不由得想起了万里之外闺中的妻子,她也一定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于是,愁绪萦(yínɡ)怀,思绪万千。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春到大江,行客启程,送行之人想留住客人,但时间不允许了,客人骑马远去,送行之人还在伫立远望。越行越远,伏在马背上的客人的身影已不可见,只仿佛看见青青草色之上马蹄腾空,好像青草也在为客人送行。

2.联系全诗理解下列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答案 (1)“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两句诗主要体现了戍边将士们那种寂寥之感和相思之情;同时,借写思妇念远的情感反衬出了将士与亲人间的互相思念和战争给他们带来的无奈和痛苦。

(2)“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假托江春不肯留客,拟想春草也同自己一样送别友人,把自己对朋友的难舍之情,化为青草对马蹄的依依不舍,把离别之意表达得十分悠长曲折。

3.诗中提到“烽火”“驿路”这两种事物,请你结合诗句说说它们的作用。谈谈你对古代这两种信息传递方式的看法。

答案 一旦遇有紧急军情,夜间举火,就是点燃柴草;白天举烟,就是点燃狼粪。狼粪燃烧时黑烟直上,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能看见。根据敌情的不同,还可用不同的举火放烟方式。这样,每当一个台“报警”,邻近的台看见之后,马上也放烽火,一台接一台把消息迅速传到远处。军队见到那熊熊火光和滚滚浓烟,会立即整鞍备马,准备迎击。即使把消息传到千里之外的京都,也不过一天的时间。而“金陵驿路”也主要用于通信。现在看来,这样传递信息似乎很麻烦,但受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能有这样的方式和制度,已经难能可贵了。

第2题

积累。

1.背诵这两首诗。

解析 背诵《从军行》,可以按照地点(烽火城西)、时间(黄昏)、做了什么(吹羌笛)、想什么(万里愁)的思路背诵,一边背诵,一边想象着当时的场面。背诵《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可以抓住几个关键词,如事鼓鼙、驿路、江春、草色,同样想象着诗中所描写的画面来背诵。想象画面是背诵古诗的一个好办法,不仅可以提升对古诗的理解,还可以加深印象,提高背诵效率。

2.王昌龄一共写了七首《从军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出其他几首读一读。

答案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3题

小资料。

我国古代的信息传递

(原文略,见教材94~95页)

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古代信息传递是怎样逐步发展和进步的吗?

答案 我国古代信息传递,从开始的长城内侧的烽火台、烽燧联络信号,到秦汉时期的驿传制度,到唐代的官邮交通线,到宋代的“急递铺”,到明朝的民信局,演绎了我国信息传递的历程,表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教材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