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六年级语文(上册) - 语文实践活动2

第一题

比一比,组词语。按照发现的规律,自己再各写一组。

(原题略,见教材49页)

解析 先读一读每组的汉字,认真观察,发现规律:第一组的字是形近同音的字,第二组的字是形近音不同的字。再组词,最后各写一组。

答案 躯(身躯) 驱(驱赶) 攘(熙熙攘攘) 壤(土壤) (翻译) (演绎) 轿(轿车) 矫(矫正) 恃(有恃无恐) 持(主持) (操场) (干燥)

第二题

读读下面的成语,再从本单元课文中找出几个写下来。

(原题略,见教材49页)

答案 大同小异 气势磅礴 自由自在 得天独厚 争先恐后 震耳欲聋

第三题

用修改符号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误。

(原题略,见教材49页)

解析 首先多读几遍句子,读懂句子,找准病处,用修改符号修改正确。再默读复查。修改原则:原意要保,改动要小,符号规范,改法要巧。第一句:“睛空万里”中“睛”应该改为“晴”,“大雨”可以“倾泻”,“乌云”不能“倾泻”。第二句:“情不自尽”应该改为“情不自禁”,“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消息”应该改为“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的消息”或“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消息”。

答案 1.“六月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空万里,现在哗哗的大雨突然就倾泻下来。

2.听到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被光荣地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的消息,全班同学情不自地为刘老师热烈鼓掌。

第四题

阅读下面的短文,从短文后面的语句中选择恰当的内容填写在文中的括号里。

(原文略,见教材50~51页)

解析 首先认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根据上下文判断应该怎样填写。填完后再浏览全文,检查所填语句是否恰当。

答案 2 3 1

第五题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即将灭绝的锯鳐

(原文略,见教材51~53页)

伴你做练习

1.给下面词语中带点字的正确读音画“√”。

答案 jí bīn qī

2.在下面句子中,只有一句讲得和短文意思不一致,在这个句子后面画“√”。

答案 (4)√

3.锯鳐的灭绝也许为时不远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锯鳐的生长速度较慢,成熟也较晚,而且产下的幼体容易受到别的食肉鱼类的攻击,以及人类的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

4.概括第4自然段的段意。

答案 锯鳐的捕食方式十分独特。

口语交际

范例

李家宝: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同学们在一起说说我们生活地区的环境。街道两旁、广场、公园、小区……树木的覆盖面积逐年扩大。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广场宽阔整洁,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购物的大商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商品琳琅满目。这些令我十分满意。不够理想的是最近几年,雾霾现象愈演愈烈。

韩野:我对李家宝所说的内容也深有同感。因此,我打算为改善环境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如,多植树,不乱扔垃圾,看到地上的垃圾主动捡起放进垃圾箱里,向身边的人宣传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大家携手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习作

范文

神奇的芦笛岩

今天,妈妈带我游览了芦笛岩,我好高兴啊!

芦笛岩坐落在桂林市西北郊的山腰处。导游说在很多年以前,因为这个山洞的外面长着一种芦笛草——这种草很神奇,用它做笛子,可以吹出悠扬的乐曲,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岩洞叫做芦笛岩。

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来到芦笛岩的洞口。我朝里面望去,很暗,只有几盏小灯发出星星点点的微光。导游告诉我们,芦笛岩冬暖夏凉,就如一个天然的大空调。

走进山洞,稍微亮了一些,一个个石钟乳、石笋映入眼帘。它们的造型、姿态各不相同,在灯光的照耀下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再往前走,进入一扇门,便是著名的“狮岭朝霞”。这里有许多“狮子”在玩耍:有的在玩绣球,有的仿佛在高声吼叫,有的和好朋友手拉着手跳舞……再继续往前走,一个个景点像一幅长长的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你看那高高挂在墙上的,是漂亮的“圆顶帐篷”;那充满欢乐气氛的,是吉祥的“丰收盛景”;那哗哗作响的,是壮观的“高峡飞瀑”;那躲在石块旁边的,是胆小的“红色鲤鱼”……

值得一提的是洞里的看家宝贝——一支用芦笛草做成的“笛子”。那“笛子”绿绿的,竖着放在高高的岩石上。我想,大概是笛子的主人怕别人偷走它,特意放上去的吧!

最后,我们来到了“雄狮送客”的景点前。我仔细一看,那块岩石果然像只威风凛凛的雄狮,一头漂亮的金毛,全身呈咖啡色,翘起一条大尾巴。此时,它正将一只爪子抬起,做出“再见”的姿势,好像在说:“欢迎下次再来呀!”我默默地朝它点点头,依依不舍地走出了洞口。

啊,芦笛岩——大自然神奇的艺术之宫!

 

教材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