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 - 语文实践活动6
第一题
下面成语的拼音完全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原题略,见教材137页)
答案 (×)(因为“囫”读二声,应写成hú,写成hū是错误的) (因为“履”的音节是lǚ,写成lǔ是错误的)
第二题
比较下面的字,再组成词语。
(原题略,见教材137页)
解析 首先读一读每组字的读音,再比较一下字形,区别字义,根据字义进行组词。
答案 弧(弧线) 孤(孤独) 涣(涣散) 唤(叫唤) 洛(洛阳) 络(络绎不绝) 仞(万仞高山) 韧(坚韧) 孺(孺子牛) 需(需要) 撼(撼动) 憾(遗憾)
第三题
仿照例子写词句。
(句子略,见教材137~138页)
解析 这是一种近似于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属对”,是一种富于趣味性和创造性的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渗透着语言的节奏美和韵律美。练习时先看懂例子,字和字对应,词和词对应,句和句对应:“大”对“小”,“树”对“草”,“大树”对“小草”,“白毛”对“红掌”,“浮绿水”对“拨清波”,“白毛浮绿水”对“红掌拨清波”。多么有意思呀!填完后,要读一读,品一品,感受这种对仗语言的美妙。
答案
“飞禽”对“走兽、爬虫”。
“穿林海”对“跨雪原、过草地、翻雪山”。
“严于律己”对“宽以待人”。
“慈母手中线”对“游子身上衣”。
“只许州官放火”对“不准百姓点灯”。
“无志空活百岁”对“有志不在年高”。
“金沙水拍云崖暖”对“大渡桥横铁索寒”。
“书山有路勤为径”对“学海无涯苦作舟”。
第五题
阅读下面的故事,完成后面的练习。
(原文略,见教材138~139页)
伴你做练习
1.选择恰当的字填在括号里。
答案 秦朝(末)年 长(驱)直入 不(计)其数 提倡(俭)朴 (享)乐生活 (驻)扎城外
2.给文章划分段落(用“△”标出),再把下面的段落大意补充完整。
答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自然段) 第三段(第4自然段)
(1)刘邦带兵攻入咸阳,想把珍宝、美女据为己有,过享乐生活。樊哙劝刘邦不要这样做,刘邦很不高兴。
(2)张良告诉刘邦,樊哙的话是逆耳忠言,希望刘邦听从樊哙的劝告。
(3)刘邦接受了张良的意见,采取了顺应百姓愿望的措施,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后来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3.读了这篇故事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或要能够接受别人善意的劝告。)(或要听得进逆耳忠言,这样对自己有好处。)
4.这个故事里有一句谚语,请你把它找出来并写一写。
答案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口语交际
范例
郑元:这个“绿”字,具有极强的动感,仿佛春风一过,千里江岸,草长莺飞,一片新绿。这种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春色令人陶醉。因为这个“绿”字,这首古诗才有了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韩野: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既能表现春风的神奇,又能体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更重要的是一个“绿”字唤起了江南的一片春色,唤起了作者无限的联想,唤起了作者心底思归的念头,与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照应。
杨思玉:以后,我在写作时,要学习古人斟酌用字、认真推敲的精神,也要用心思考,正确地使用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把习作写得更好。
李家宝:诗人这种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炼字精神,使他写出了传世美文。年少的我们,也要继承古人这种炼字精神,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使它更加灿烂辉煌!
习作
范文
改写《螳螂捕蝉》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年轻人,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年轻人的反常举动引起了吴王的注意,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湿啦!”年轻人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有意思的事。”年轻人说。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年轻人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弯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捉到螳螂了吗?”年轻人接着说:“没有,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听了年轻人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