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六年级语文(上册) -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第1题

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解析 全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由物及人,借物抒情。朗读基调是赞美、感叹与敬畏的。第一、二自然段,朗读时,先是平静的语气,体现“平常”,紧接着语气转为感叹,体现“神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哦”用兴奋的语气,读出惊叹,第五自然段,用赞美、感叹的语气读出心中对这株柳树的敬意;第六、七自然段,用“神奇”的语气读出这株柳与其他柳的不同,突出“年复一年、经历过、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等词语,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第八自然段,对比描写,朗读时要用慨叹的语气;最后一个自然段,采用赞美的语气,语调是高亢的。

答案

 

第3题

读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仅仅在写柳树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答案 (1)这株柳树的“神奇”主要体现在:生长在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里,能在别的柳树生存不了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作者之所以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是因为它身处逆境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株柳年复一年用绿色装扮高原,向高原展示生命的光彩,这种顽强的精神和强大的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与感召。

(2)这句话不仅仅是在写柳树,同时也是在写人。启示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第4题

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

答案 作者用家乡名贯古今的灞河柳与青海高原一株柳作比较。家乡的灞河柳生活环境优越,“生活道路”平坦,因而,柳树生长得茂盛美丽。青海高原的一株柳要经历高原风雪、雷轰电击,“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与灞河柳截然不同,但高原柳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体现的是不屈不挠的精神。作者写家乡的灞河柳,起到了衬托、对比的作用,突出了青海高原这株柳顽强的生命力。

 

教材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