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四年级语文(上册) - 语文实践活动 8

第1题

解析 本题的目的是让我们区别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和同音字,在具体的词语中选字填空。这四组字都是我们平常容易用错的字。完成这样的练习,我们先要确定每个字的读音,然后弄懂需要填空的词语的意思,最后根据被选字的字义进行正确的选择。

答案 (艰)苦或(坚)苦 (坚)持 (喝)水 口(渴) 停(歇) 教(师) 统(帅) (杰)出 (捷)报

第2题

解析 这是词语搭配的练习。本题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是第一行,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和动作对象的搭配,每个动词后面填写一个表示动作对象的词语;第二组和第三组都是用前面的词语修饰、形容后面的词语,考查“的”和“地”的用法,即名词前面用“白”“勺”“的”,动词前面用“土”“也”“地”。第二组中间是“白”“勺”“的”,后面要填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第三组中间是“土”“也”“地”,后面要填表示动作的词语。

答案 

布满(皱纹、阴云) 拍摄(照片、电影)  阅读(书报、杂志)

精致的(艺术品、工艺品、手工制品) 辛勤地(劳动、工作、耕耘)

第3题

解析 本题的目的是让我们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通过填写标点符号,感悟常用的对话形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间)。我们先来读一读这段话,弄清短文的意思,大体了解内容,然后再练习填标点。人物的语言外面要用双引号;问句要用问号;一句话说完后要用句号;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后加冒号;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后要加句号。

答案 村子的南边有一片小树林,小时候我很喜欢在那里玩儿。

我问奶奶:“为什么外面刮大风时,小树林里风小呢?”

“树能挡风。”奶奶说。

“为什么小树林一动,就有风呢?风都是从小树林里刮出来的吗?”

奶奶笑着说:“可能是吧。”

小树林变得更神秘了。

第4题

解析 本题是修改病句的练习。修改病句的原则是:“原意要保,改动要小,符号规范,改法要巧。”我们可以这样做:1.读句子,懂得句子意思;2.找到病处;3.确定病因;4.使用修改符号修改正确;5.默读复查。

答案 

1 “傍晚”和“一夜”矛盾,去掉“傍晚”或者把“一夜的”改成“一场”。

2 意思模糊,表达不清,挂钟怎么能“走了一圈”呢?结合后面的“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可以这样改:把“墙上的挂钟”改为“墙上挂钟的分针”。

3 “过去的”和“往”重复,去掉“过去的”或者“往”。

第5题

解析 本题是阅读短文的训练,要求我们能够把短文分成几部分,并结合短文的内容回答简单问题。我们先要将短文读懂,从整体入手了解短文的内容:介绍雪茄鱼的趣闻和它的特点。然后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细读全文,完成短文后面的练习。

练习1:短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完成这个练习,我们可以采用“段意合并法”来划分:短文第1自然段讲海底电缆和探测船特制的较柔软的外壳时有遭到破坏的情况发生;第2、3自然段写人们查出了事情的真相,雪茄鱼是罪魁祸首;第4自然段写人们改变了设备的外壳,解决了问题。由此可见,短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练习2:雪茄鱼是一种怎样的鱼?它有什么特点?本题的目的是培养我们从短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我们要带着问题去读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画一画,这样就很容易得出问题的答案了。

答案 

练习1:短文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写人们在海底铺设的电缆和探测船特制的较柔软的外壳时有遭到破坏的情况发生。第二部分(2、3段):写人们查出了事情的真相,雪茄鱼是罪魁祸首。第三部分(4段):写人们改变了设备的外壳,解决了问题。

练习2:雪茄鱼是鲨鱼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虽然个子小,但性情却十分凶猛;它的牙齿形如锯齿,坚若钢铁,专门靠撕咬大型鱼类的皮肉为生。

综合实践活动

范例

1.交流有关盐的资料:

第一小组:我们搜集了关于盐的用途方面的资料。盐是我们的生活必需品,用途非常广泛。我们的饮食中就不能没有盐,盐可以使食物的风味变换无穷。盐在医疗方面的作用也很多。洗澡时加些盐水,能治皮肤病。用淡盐水清洗伤口,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

第二小组:我们搜集了有关盐的风俗的资料。各地关于盐的风俗并不相同。在泉州,到了端午节中午十二点前后,家庭主妇常取一些茶叶和盐,放入锅中热炒,炒到盐色发乌为止,然后趁热包好收藏,作为家庭药茶。每逢盛暑肠胃发生毛病,取午时盐茶冲泡饮用,效果很好;在俄罗斯,为客人举办隆重的欢迎仪式时,要捧出面包和盐献给客人,以示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欢迎;英格兰北部的人认为,如果在餐桌上碰翻盐瓶会带来不幸;日本人把盐撒在门槛上,认为这样便能驱走鬼怪。

第三小组:我们搜集了带“盐”字的成语。“柴米油盐”泛指必备的生活资料。“油盐酱醋”比喻日常琐事。“刻画无盐”,无盐,古代传说中的丑女。精心地描绘丑女无盐。比喻为了突出丑的,而贬低了美的。常与“唐突西施”连用。

2.交流实验情况:

第一小组:我们小组先把四个鸡蛋分别放入四个盛水的水槽里,鸡蛋都沉了下去。然后往第1个水槽里加了一些盐后,鸡蛋浮起来了;又往第2个水槽里加糖,鸡蛋没有浮起来;往第3个和第4个水槽里加了沙子和铁钉,鸡蛋也都没有浮起来。所以,我们认为,往水中加盐可以使鸡蛋浮起来。

第二小组:我们小组的实验结果与第一小组不完全相同。往水里加盐,鸡蛋的确浮起来了。但往水里加足够多的糖后,鸡蛋也可以浮起来。你们的鸡蛋没有浮起来,是因为加的糖不够多。

第三小组:是的,我们小组往水里加了好多糖后,鸡蛋也浮起来了。我们小组还往水里加了一些碱,结果,鸡蛋也浮起来了。看来,往水里加可以溶化的东西后,就使水的比重加大了,当超过鸡蛋的比重时,鸡蛋就会浮起来。

习作

范文

让鸡蛋浮起来

“鸡蛋浮起来了!我们成功了!”大家欢呼着跑向教室,要把结果公之于众。

今天上午,我们做了一个实验:让鸡蛋浮起来。

众所周知,把鸡蛋放入水中就会沉底。那么,怎样才能使鸡蛋浮上来呢?我们首先想到了盐,因为在《神秘的死海》一课,我们知道人之所以能浮在死海的海面上,就是因为死海里盐的含量高。果然,往装有鸡蛋的水杯里加了一些盐后,鸡蛋就浮起来了。

那么,加入其他的可溶物,鸡蛋能不能浮起来呢?我们小组又想到了糖和碱。于是,我们利用中午时间来做实验。我们先往两个完全一样的透明杯子里装了同样多的水,把鸡蛋分别放进去。我们看到鸡蛋往下沉,一直沉到杯底。然后往两个杯子里分别加入一勺糖和一勺碱。拿小勺分别搅拌杯子里的水。随着小勺的不停搅动,糖和碱渐渐溶化。我们睁大眼睛期待着鸡蛋能浮起来。可是,事与愿违,鸡蛋似乎在跟我们作对,怎么也不肯离开它的“安乐窝”。“难道只有加盐才能使鸡蛋浮起来吗?”我有点灰心了。“会不会是加的糖和碱太少了?”吴轩说。于是,我们又继续往杯里面各加了一勺糖、一勺碱,继续用小勺搅动。“哇,碱水里的鸡蛋浮起来了!”我们兴奋极了。可是糖水里的鸡蛋依然懒洋洋地躺在杯底。我们停止搅动,眼睛盯着放糖的杯子。突然我发现,杯底积了一层糖。持续搅动,糖终于完全化了,可期待的事情还没有发生。“继续加糖!”我们一下子加了几勺糖,又不停地搅拌,糖渐渐地化了,期待已久的事情终于发生了,鸡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它的“安乐窝”,浮起来了。

“鸡蛋浮起来了!我们成功了!”我们用颤抖的声音向老师汇报了实验结果,吴轩还特别强调加了好多的糖才使鸡蛋浮起来。老师夸奖了我们这种探究的精神,还告诉我们鸡蛋能浮起来的秘密:原来,水的比重比鸡蛋的比重小,不能把鸡蛋托起来。在水中加入了一些可溶物,就使水的比重变大了。而当这个数值大于鸡蛋的比重时,鸡蛋就浮起来了。

 

教材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