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关是万里长城上最负盛名的雄关之一,在明代碑记中就称其为“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位于北京西北约60公里,南俯京师,北拒塞外,自古即为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居庸关两侧高山耸立,中间一条峡谷,纵深约40里,俗称“关沟”。居庸关关城即设于沟的正中。
唐代诗人高适在描写居庸关雄险时写道:“绝坡水连下,群峰云其高”。明人李贽过居庸关时写下“重门天险设居庸,百二山河势转雄”之句。正是因为这里的地势险峻,决定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所以古人称居庸之地是“控扼南北之古今巨防”。
居庸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记载。居庸设关始于汉代,但只是居庸县和军都县两县之间的关口,还不是长城上的关口。据长城专家考证,居庸关修筑长城是自北魏才开始的,到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自幽州北的夏口(今南口)至恒州(今山西大同)修了长900多里的长城,后来又从这里往东修至山海关。这时居庸关才和长城有了联系,成为长城上的一处重要关口。居庸关曾屡易其名,三国时称西关,魏时称军都关,北齐改称纳款关,唐朝称蓟门关、军都关、居庸关。辽、金、元、明、清各代都称居庸关。
到了元代,居庸关成为大都(北京)通往上都(今内蒙古多伦)的重要交通大道。到了明代,居庸关进一步成为军事重镇。居庸关不仅地势险要,而且风景宜人,从南口进入关沟以后,两侧山峦重叠,溪水长流,植被繁茂,山花野草郁郁葱葱,登高远眺,好似碧波翠浪,早在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流传古今。清乾隆亲笔题写“居庸叠翠”四字,并立碑于此,民间还流传关沟七十二景之说,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1961年,居庸关云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遵照文物工作“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十三陵特区从1993年始先后投资1亿元,开始对居庸关长城进行一期抢修,经过4年多的努力,至1997年基本完工。总计修复长城4142米,敌楼、铺房、烽燧等建筑28座。关内修复各种建筑30座,面积7000余平方米,有寺庙、亭榭、仓储、神机库、户部常设居庸关的衙署及书馆等建筑,1998年3月28日二期工程竣工。中外游人到这里参观,可以爬长城、上关楼,领略居庸关的雄姿伟貌,可以欣赏云台精美的石雕艺术,可以参观各种庙宇。旅游服务设施有餐厅、工艺品商店等。这里交通方便,有八达岭高速公路从这里通过,旅游车可直达关城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