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之所以被誉为“诗体小说”小说中明亮、柔媚的色彩组合,是构建其诗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诚然,小说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但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来表达情意,展现出一幅多彩的画卷,给读者带来愉悦的审美感受。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作者在《芦花荡》中是怎样向读者展示温馨、明亮、柔美的色彩美的。
一、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奠定了《芦花荡》浓郁的抒情基调。
请看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夜晚,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这里,作者除了用“阴森”“黑暗的”这些冷色调的词语来点明当时的社会环境——抗日战争时期,和自然环境——苇塘的夜晚外,其余的色彩组合都是明亮、鲜艳、柔美且富有生机的。比如:挂在黑色夜幕中的橘黄色的星星,明澈的淀水,以及“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的绿色的芦苇,在这里,既明亮又柔和的黄、白、绿等颜色从水底到水面,再向无垠的空中延伸,把白洋淀中芦苇荡的夜空点缀得错落有致、明亮柔媚。如此柔媚、和谐的色彩组合,绘出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同时也把读者引进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在艺术上起着融情入景、寄寓作者情怀、给读者带来美好情感体验的作用,同时也为《芦花荡》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
二、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赋予了《芦花荡》含蓄的意蕴美。
小说中对两个小女孩在革命队伍里的成长过程有这样一段描写:“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住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
这里,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她们俩逐渐成长的具体过程,而是用自然成熟的庄稼的颜色——夏天小麦的“黄色”、中秋高粱晒米的“红色”以及高挂在黑色的夜幕中北斗星的“红色”,来暗喻她们的逐渐成长以及党对她们的光辉指引,这种用黑色夜幕作底色,用中性的黄色和暖性的红色来点染的组合方式,色调明暗差别不大,给读者带来一种柔美、和谐、轻曼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含蓄美、朦胧美。
小说的结尾,作者还用“正在迎风飘撒”的芦花的“鲜艳”的白色、正在展开的丝绒的“紫色”来淡化老交通队员与敌人在水上的一场殊死搏斗,从而淡化了战斗过程中鲜血淋漓的场面,不仅从视觉上也从心理上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柔美、和谐的轻喜剧画面,还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清新、明快、从容、镇定、乐观的审美愉悦。
当然孙犁在《芦花荡》中所体现的色彩美远不止于此。事实上,《芦花荡》全篇体现着清新、明丽、优雅、柔和、美丽的色彩意蕴。但是限于篇幅,我们无法一一加以评析。下面我们主要谈谈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解读《芦花荡》中的色彩意蕴。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全文,从整体上感受《芦花荡》的色彩美。《芦花荡》是一篇以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但它又完全不同于常规的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中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因为在这篇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常规战争小说中弥漫的硝烟、淋漓的鲜血,听不到炮火的轰鸣、伤员的哀嚎;我们看到的是在夜幕中闪烁的星光、倒映着星光的晶莹明澈的白色的淀水、夏天黄色的小麦梢、秋天红色的高粱晒米、苇塘里绿色的芦苇、白色的苇花和紫色的花绒。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将这篇小说的场景描写与看过的以战争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作比较,学生会很自然地从已有的审美经验中感受到《芦花荡》中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呈现出来的柔媚、明亮、优雅的色彩美,从而达到对孙犁短篇小说《芦花荡》诗意美的初步鉴赏。
其次,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这篇小说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小说在环境描写中对色彩的组合方法及细细品味这种色彩的组合方式给自己带来的审美愉悦。先让学生用红笔勾划出文中有色彩组合的语句,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审美认知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或绘画的方式再现文中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然后让同学们分别谈谈在品味《芦花荡》的色彩美时所产生的审美体验:是明朗热烈还是轻松愉快?是含蓄幽远还是宁静祥和?或者是兼而有之?
最后,引导同学们得出下面的结论:《芦花荡》中的色彩组合饱含着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在读者的心目中产生的魅力是神奇的,同时也是无穷的。《芦花荡》中的色彩组合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了构成《芦花荡》诗意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