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中小学,普通学校和“好”学校差别相当大。“好”学校生源充足,择优录取,学生起点本来就比其它学校优秀些。那么,请看这样的对话:
问:作为老师,是教差生辛苦,还是教优秀学生辛苦?
答:当然是教差生辛苦。
问:那凭什么普通学校的教师待遇要比“好”学校教师差?
又问:对老师的水平和能力,是教差生时要求更高,还是教优秀学生时要求更高?
答:当然是教差生时对老师水平和能力要求更高。
问:那为什么优秀教师都要集中到“好”学校去?
这就是两极分化形成的极端不合理的现实。
市场运动的形式是竞争。竞争在有的时候可以化解矛盾,比如某商品供过于求,竞争的结果就得减价,利润下降后生产者减少,结果趋向于更合理。这相当于控制理论中的“负反馈”,人们将其称作“良性循环”(负反馈成为良性循环还有一个条件是其作用不能有过长的“延迟时间”,否则也会变成恶性循环,我在第一个帖子里已经提到过了)。
但是也有的时候竞争不是化解矛盾而是扩大矛盾,结果趋向于更不合理,就是因为其中存在着不是“负反馈”而是“正反馈”的因素。人们将其称作“恶性循环”。
在我们说的这个例子里,“生源”和“升学率”之间的关系,就是“正反馈”,“恶性循环”。
升学率不仅和教师的工作好坏有关,同时还和“生源”有关。
一旦有了较充足的生源,择优录取后学生起点高了,即使老师的工作水平并不提高,升学率仍然可以提高。
而一旦升学率提高了,必将吸引更多学生报考,生源就更充足。
这就是正反馈。其趋势不是化解矛盾而是扩大矛盾,扩大差别。
可以假设:有甲乙两校,本来条件差不多,而甲校的教学比乙校还略差一些。由于一个偶然的外部因素,使得甲校报名人数今年明显增多了。结果按照上面的规律,很可能以后几年甲校“生源”和“升学率”会越来越好,而乙校则越来越差。即使乙校实际教学工作再好些也不一定能扭转这种“恶性循环”。
这种竞争的结果只能是两极分化。
市场的规律是弱肉强食。已经居于优势地位的可能处处沾光,劣势地位的处处吃亏。比如择校费就是。经济上的沾光吃亏,必然进一步加大差距。
谁都知道教差生的教师比教优秀生的教师更辛苦,但差生集中的学校却无力给教师提供必须的待遇。谁都知道教差生对教师的水平和能力要求更高,但差生集中的学校却无力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
这种竞争的结果,对各个学校是“你死我活”的。要想争得优势地位,或要想保住优势地位,关键是“升学率”。
但是,从上面说的“恶性循环”的规律来看,按部就班地改进教学,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要想起作用,必须采用特别手段。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不把主要精力花在帮学生提高基本能力方面,而是花在猜题,教学生投机取巧的窍门,甚至帮学生作弊上。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知道高强度的题海战术是摧残学生身心的有害教学方式,但就因为它能提高平均升学率,所有学校都在变本加厉地这样做。
国家对中小学一直在喊减负,为什么减不动?因为这牵连到一个学校的“生命线”。
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消除两极分化。也就是说,必须停止学校间“市场化”的竞争,由国家强制实行教学条件的“平等化”。
“平等化”是否可以行得通?我看主要问题在于既得利益者是否拼命反对。否则,有日本先例在,没理由说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