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必将产生新的语文教材、新的语文教学策略,又一轮新的语文教学改革大潮必将掀起,投身于这一次更具挑战性的教育改革,勇于做“弄潮儿”是广大语文教师、教研员、教育科研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至今,已过半个世纪,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五十年代初,前苏联专家普希金娜在我国看了几所学校,听了几节语文课,不久,所谓“红领巾教学法”立即风靡全国。要求中国的语文教学向前苏联的文学课学习,堂堂课都要讲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或艺术风格等。加之凯洛夫教育学的五原五环(五条教学原则和五个教学环节)被广泛采纳,使语文教学中繁琐分析之风越刮越烈,并陷人了僵化模式的泥潭。之后,又在语文学科的性质上老是争论不休,其要点主要集中在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关系上。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过分强调思想性,使语文教学迷失了本性,隐匿了本体,变成了政治化了的语文,甚至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结果是语文削弱了,政治也落了空,教训是很深刻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语文教学拨乱反正,又重提工具论。强调练好语文基本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指出“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应该说,在一段时间里,这样做对于强化语言的基础工具性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强化训练”和“应试教育”一拍即合,并集合在“应试”的大旗下,使“训练”变成了脱离人文精神的纯技能训练。语文课淡化了形象感染,弱化了情感熏陶,使本应具有审美的、诗意的、充满童趣的语文教育,缺失了应有魅力,从而陷入了西方早已批判过的“形式训练论”的误区。在诸多方面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等问题,导致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偏低。加之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评估不够科学等等,关键是教学理念落后于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