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是一种极好的辅助手段。
学习汉语拼音,对于识字教学和推广普通话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从《汉语拼音方案》颁布以来,由于不恰当地将汉语拼音学习放在汉字学习的前面,结果造成了学生别字过多的现状。
从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颁布以来,我国小学便普遍开始了汉语拼音教学。基本上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后先集中学习汉语拼音,一般是4~7周时间,然后才学习汉字。四十多年来,我国小学的识字教学基本上一直沿用这种程式。
似乎是因为“存在即合理”,四十年多年以来,人们很少对这一现状问一个为什么。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先学汉语拼音是造成学生别字过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理由如次:
第一,由于先学习汉语拼音,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觉得汉字是表音文字。
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已掌握了(母语)较多的口语词汇,到学校便要开始学习语言的纪录符号——文字。然而孩子一上学学习的却不是本民族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而学的是学习这种语言符号的辅助工具——汉语拼音。
孩子们是这样学习汉语拼音的:图画上画了一件上衣,下面写了个“i”;上面画了个乌鸦,下面写了“u”……于是,孩子们就觉得这图画下面的拼音就是那个事物的书写符号。孩子们学习了4~7周的“辅助工具”,学声母、韵母、拼读,写声母、韵母,用拼音写话。于是,在孩子门的心里便产生了一种印象:原来我们说的话是用这种东西来记录的,而且只记录读音,也就是说,文字(他们误以为汉语拼音就是文字了)只是记录语音的符号。
学完汉语拼音开始学习汉字了。孩子们先是产生了畏难情绪,怎么又要学习这种笔画多、不好记、不好写的东西了;接着孩子们又有些糊涂了,它跟先前学习的汉语拼音是什么关系?
可过了不久,他们发现,汉字的上面标注有他们学过的汉语拼音,而且老师还先领着大家读汉字上面的汉语拼音,于是他们渐渐的“明白”了:原来它们是能够互换的(都读同样的音),这方块字同上面的汉语拼音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