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通过声音加工成生动活泼的口语,是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语言,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较快,而且说话有条理自然流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感悟文章,理解文章。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指导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将会给课堂教学的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谈谈对朗读教学的看法。
一、要保证课堂上有充分时间来朗读。
由于受传统分析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太注重讲和问,学生朗读的时间实在太少,如预习课文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学生连一遍课文也未读完,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朗读成了一个过渡环节。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去读书,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品味、感受,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环节上精心设计问题,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
二、朗读的目标应明确、具体。
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这样的朗读只能算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是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该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