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创精神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

阅读论文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语文教学论文 ›› 阅读论文 ›› 文章正文

在空白处回应文本的召唤——接受美学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责任编辑:起点 发表时间:2014年02月26日 11:09 浏览次数:2333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33471

所谓空白,就是文本中作者没有写出来或是没有明确写出来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每一个文本,都包含无数的未定之处——空白,无论有多少细节的详尽陈述,也消弥不了其中的未定点。在接受美学持有者的眼里,文本作为“图式化”的空框结构,具有某种召唤性。那些藏匿在文本中的许许多多的“空白”,等待着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和阐释。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空白”进行个性填补,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想象,建立起文本和读者沟通的桥梁,能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中到底有哪些“空白”,教师如何利用这些“空白”呢?

1. 在情节“空白”处推想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演变过程。有时候,作者由于构思炼意,布局谋篇的需要,常常在叙述事情发展过程时,省略一些情节。对于文本中前后跨度大、跳跃性强的情节空白,教师应在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的形象。
  如《诚实的孩子》中有这样一段话:“妈妈叫他给姑妈写信,承认自己说了谎。过了几天,迪递员送来姑妈的回信。姑妈在信中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这里就隐含了一个情节空白:列宁给姑妈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怎样?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来进行想象。此处空白,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体验较多,思维的火花会一下子点燃。经过合理的填充,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同时收到自然而然的思想教育。

2. 在意义隐含的“空白”处揣摩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语感力的发展则直接表现为主体对言语隐含意义的感知的深度和广度的发展。所谓隐含意义,就是指隐藏在“言”内的言外之意。我国古代诗人写作时很讲究含蓄和意境的创设,有所谓“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之说。这种“贵在言外,使之思而得之”的表达效果,其实就是文本的意义空白。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在伯父和“我”谈起《水浒传》时,“我”张冠李戴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的话,“我”又羞又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这是为什么?因为这里存在一个意义隐含的空白点。伯父的话表面上是在夸自己的记性号,实际上是在委婉批评“我”读书不认真。揣摩到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才能体会到鲁迅对下一代的教育和体贴。因此,在教学时,抓住有内涵的词句,仔细揣摩,就能避免仅限于表面的肤浅理解。

返回〖语文教学论文〗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