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在一线教师中抛出“评职称不该提交论文”的观点,马上会一呼百应,许多同仁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①实践说。教师的工作重心在教学,论文写作数量的多寡、质量的高低不能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标准之一。“会写论文的教师不一定就是好教师,不会写论文的教师也不一定就是不称职的教师。”②忙碌说。教师工作负担重,尤其是农村教师,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根本无暇写论文。写论文可能分散教师的精力,转移对中心工作的关注。③腐败说。评职称要论文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术腐败。为了应付评职称的论文要求,剽窃、抄袭者有之,托关系、买论文的有之……笔者虽与“著作等身”一词无缘,但喜欢动笔,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过一些论文,实在不敢苟同上述托辞,今天在此一吐为快。
教师的工作重心的确在教学。但是,教学与论文写作的关系不是油与水一般相游离,而有鱼水之情。论文是经验的总结、是实践的足音、是改革的思考、是前行的探索,教师通过写论文,可以及时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得失,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也不失为促进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自觉进行终身学习的方法之一。至于“好教师”与“写论文”之间,我们当然不能绝对画等号,但如果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再能写出一手好论文,那岂不是锦上添花?教师通过总结教学经验写出有论有实的论文,在写论文中培育灵感,回归教学实践,最终实现自身素质的不断超越。假如没有总结,没有超越,我们充其量只能是个“教书匠”。人总是要有追求的,君不见,执著论文写作的宁鸿彬、张超老师课堂教学设计常常出彩,张伟老师的写作教学课充满魅力,写作让他们的教学如虎添翼。身为人师如果不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要想教好书,育好人,实在也只能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这样,教师的人生轨迹就只能是初入讲坛跟着老教师走、工作三五年后跟着感觉走、然后再跟着考试走。一辈子“鹦鹉学舌”、“跟着感觉走”,恐怕要想成为素质教育环境下的一个好教师也只能是勉为其难的了。
教师的工作负担重,“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甚至“从鸡叫干到鬼叫”。几年下来,只觉“两手空空,脑袋空空”,惟一增加的是脸上的皱纹和头上的白发,人生一定程度上就异化为了机器。这是典型的缺乏主体性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心理状态,即所谓的“有工作无发展”。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这种“更可悲”状况的最可行办法,是教师必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谋求自我的灵魂充实和精神生长。作为一项为孩子“打底”的工程,教育需要教师具有博大而高远的精神、充实而圣洁的灵魂、虔诚而温馨的情怀,以及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让自己的工作时时体现着主体性、创造性,变被动为主动,摘些研究,写些论文,从中找回主体,找些成就感,起码可以不让自己沦为工作的机器。